Sea Ears 海耳 (2024 - ongoing)
Soundscape composition, field recordings, text scores, site-specific performance 聲景作曲,田野錄音,文字譜,限地演出
海耳14:如果你能擁有大海的耳朵,你聽見的世界是什麼呢?
即便身處同一座城市,沿著同一個港灣,面向同一片海,每個海岸帶來的浪潮聲卻有著出乎意料地不同。我時常想著,若是人類的身體無限延伸成為如同島嶼般巨大的身體,在那樣的聽覺尺度所聽見的海浪將會是如何?甚至相反地,如果人類能擁有大海的耳朵,認識(聆聽)世界的方式是否將會有所不同?
今年初,我作為聲音藝術家受邀參與此次的計畫,並在駐地期間完成了兩件限地(Site-specific) 作品,嘗試以聆聽作為邀請,探索另一種以聽覺認識所在(居)之地(島)的可能性。
01 Sea Ears: Travelogue 海耳:遊聲記
〈海耳:遊聲記 Sea Ears: Travelogue〉是我將今年於宜蘭大溪駐地期間採集之田野錄音拼貼而成的聲景作品 (Soundscape Composition)。作品是一場由聲音構成的遊記,以大溪車站作為錨點,收錄了數次不同時空的移動聆聽軌跡,包含著人類的移動、海水的移動、冰塊的移動,以及料理的移動。
駐地期間,火車成為了我在宜蘭移動往返的主要交通工具。車體與鐵道之間的規律磨擦聲像是另一種機械生成的海浪,聲音時而強勁刺耳,時而如泡沫般細碎。那些聲響在真正抵達每一個人類的耳蝸前,包裹著火車腹內的每一個移動者:那些因爲移動而偶然凝聚的群體。車廂搖曳的窗景像是一幕幕幻燈片,當我看見龜山島的輪廓時,便知道距離目的地大溪不遠了。下車後,右轉沿著靠山側走在往大溪國小的濱海公路上,左側汽車通過下過雨的潮濕路面發出的摩擦聲與遠方倒入左耳的海潮聲像是二重奏,車輛成為了一個一個人造的大浪,與遠處蜜月灣的海潮聲交織在一起。
海耳07:閉上眼,感受火車軌道與浪潮之間的振動。當你與其共振,睜開眼睛。
我站在路邊用手持錄音機錄下一摺一摺打過來的海浪重奏,接著在移動中持續錄音,捕捉聲音在空間中的遊走、變形,聆聽成為座標定位的方法,耳朵帶著身體前往海所在的地方。而若選擇在出火車站後左轉直行,路途中經過各式海鮮餐廳時聽見的招呼聲、料理聲將會成為另一種聽覺地圖,告訴旅者們大溪漁港就在不遠處。那些聲響成為了這次駐地中深刻的聽覺印記,也成為創作〈海耳:遊聲記 Sea Ears: Travelogue〉中重要的聲音材料。
02 海耳:食譜 Sea Ears: Listening Recipe
〈海耳:食譜 Sea Ears: Listening Recipe〉是一系列的文字樂譜(Text Scores)創作,也是我為此次「shaPA」計畫所設計的參與式聆聽體驗。每一份「海耳」都是一道給耳朵的料理,是一份聆聽邀請,邀請參與者透過聆聽「品嚐」所處空間環境中的聲響,同時也是將飲食行動作為演奏的實驗性嘗試。
海耳04:用耳朵追蹤空間中的某個獨特的聲響,直到那個聲響融入了環境聲響。
此次的「shaPA」在大溪國小校園內的戶外空間舉行。幾次造訪發現,其背山臨海的場域特性使其擁有豐富多元的聲音景觀,特別是雨後環境濕度升高,潮濕讓空間充滿殘響,學校成為了巨大的共鳴體,演奏著潮汐。如此深刻的聆聽體驗使我決定在大溪國小中設置數個聆聽點,邀請參與者自由流動探索、發現以及聆聽,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自在地選擇是否參與,每一個聆聽行動都是專屬於參與者自身的聽覺體驗。
03 海耳:駐地與機遇
過往駐村經驗最深刻的都是一些出其不意的偶遇,而那樣的契機來自駐村期間自由探索的餘裕,那些與地方互動的身體記憶都將成為創作者未來的養分。聲音僅存於時間中的物理特性,或許便是它如此迷人之處,如同新鮮的漁獲,聲音也是「現流」的——只屬於共處於此刻此地「在場」的相遇,一期一會。
海耳15:謝謝你的來訪,你可以在這裡駐足不論多久,如果你願意,歡迎帶著一片聲音記憶離開。
註:「海耳07」、「海耳14」、「海耳04」、「海耳15」為〈海耳:食譜 Sea Ears: Listening Recipe〉作品之摘錄。
>> shaPA
>> 冰塊、浮石、海的耳朵:一個聆聽者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