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 tide lullaby: cell 月潮搖籃曲:細胞 (2022)
Performative sound installation
ice, seawater, sand, sound, text, ink, paper, petri dishes, electronics, time, movements
星球、細胞、海水、生命。
若記憶的重生與逝去是細胞的語言遊戲:
首先,將水剪成字。
重新排列人類嘴裡的潮汐 — 凝固的故事,消融的聲音,以及蒸散後的每一口呼吸。
閱讀珊瑚、牡蠣以及人類的身體記憶,
內在聆聽發生於浪潮之後。
Planets, cells, seawater, life.
If the death and rebirth of memories is a language game between cells:
First, cut water into words.
Rearrange the tides within human mouths—frozen stories, melting voices, and every breath following evaporation.
Read about the body memories of corals, oysters, and humans.
Inner listening happens after the ebb and flow.
《月潮搖籃曲:細胞》 是表演性的聲音裝置、是展覽期間循環的行爲演出,探索閱讀的當下,腦中內在聆聽(inner listening)發生的瞬間。
我在 2022 年完成了月潮系列的第二部曲《月潮搖籃曲:細胞》。我以三種角色:人類、太平洋牡蠣以及珊瑚的身體寫下三個各自獨立同時交織的故事。接著,我將故事拆散,成為一行一行的字句,埋入冰裡。滿月那一天開始,每一天將有五顆冰球(細胞)生成一極短篇故事,連續 28 天,直至下一個月圓時刻。

隨機取出拆散的故事字句、將收集而來的海水凝製成冰。開啟冰箱徒手拿起冰球、一步一步緩慢移動,緩慢呼吸,依序將冰球置於培養皿之中。直到最後將前一天曬乾的文字貼上牆面,直到最後一天所有冰凍的海水消融,成為一篇一篇的故事集,過程中的所有行動都是生成作品的一部分。
我將作品的展示說明化為行動譜記 (event score),顧展者成為表演者,觀展者成為參與者,在時間中共同閱讀與創造細胞故事的消融與延展。同時,空間中播放著規律如海潮的低頻聲響,在兩種聆聽之間──內在與外在的聆聽,想像與經驗不只是人類 (more-than-human)的存在可能,以及人類與其身體、與他者身體、與其所在環境的共時關係。

2022 臺東聲音藝術節,臺東美術館
顧展協力、表演者| 蔡采芸 孫珮芸 施芊予 蘇聖凱 陳冠緯 周培文 黃鈺婷
佈展協力|張溥騰 蔡采芸 孫珮芸 黃鈺婷
Photo 2,3,4,5 by 黃鈺婷